南宫28东芝怎么了?日本的电子产业是怎么衰落的?五金记得小的时候,说到电子产品,我们总能想到的是,东芝的电视、索尼的收音机、还有日立、富士通、NEC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高端电子产品的代名词。几十年过去了,不知不觉,这些名字似乎慢慢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大批的日本电子企业走下神坛,陷入巨额亏损。我不禁在想,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日本的电子产业怎么就衰落了呢?
要谈日本电子产业的衰落,我们先来看看日本电子产业的兴起。日本的电子产业兴起于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美国占领,为了防止日本再次发动战争,美国强行肢解了日本的各大财阀,并竭力阻止日本再次工业化。但是美国唯独对日本的通信产业大开绿灯,包括电话、电报、广播等,美国甚至直接命令日本产业界大力制造收音机。
这一切,当然是因为冷战的需要,美国要把日本打造成东亚地区的情报中心和宣传阵地。在美国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电子产业成为日本在战后快速兴起的头号产业。像索尼公司就是得益于这一红利的最大受益者,它靠录音机和收音机起家,而早期最大的客户就是驻日美军。
在朝鲜战争后,美苏双方的冷战进一步升级,美国电子产业的发展重心转向军工领域和NASA等航天工程南宫28登录入口,民用电子产业发展相对较慢。而这个时期,日本电子产业主要面向民用,各种小巧精致的新产品层出不穷,日本生产的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等大举进入美国市场南宫28登录入口,这就导致了美日贸易摩擦的开始。换个时期美国产业界主要是走法律诉讼程序,比如对日本彩色电视机提起反倾销诉讼,但美国政府并没有直接介入。
那美国政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直接介入美日贸易摩擦的呢?是1985年。1985年9月,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让日元在三年内升值了100%。这个时间点不是偶然的。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冷战对美国的威胁和压力明显变小了。也就是在这一年,英特尔在储存芯片领域被日本公司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忍痛退出,专攻中央处理器南宫28登录入口,也就是CPU,美国政府第一次意识到,有可能失去计算机领域的战略制高点。在这几重因素之下,美国对日政策发生变化------从扶持变为遏制。
由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主导的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趁机向美国商务部施压,要求对日本芯片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展开调查。1986年,日本对美国出口的3亿美元芯片被征收了100%的惩罚关税。当年9月,日美双方签订了《日美半导体协议》,其中有个秘密条款:日本承诺开放本国市场,5年内让美国芯片在日本在日本国内占有20%的市场份额。可以说这场贸易战,日本还未开战就全面投降了。
在日元升值,惩罚性关税和《日美半导体协议》的多重影响下,1985年成为日本电子产业发展的转折点。1985年之前的15年,日本电子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产值增长了5倍,出口增长了15倍。而1985年后的15年,日本电子产业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变慢了,产值只增长了1.5倍,出口增长缓慢,进口稳步上升,在这个阶段,日本电子产业从出口拉动变成了以内需为主。
到了2000年,日本电子产业产值达到了26万亿日元的峰值,然后便掉头向下,整个产业开始萎缩。到了2013年日本电子产业产值只剩下11万日元,只有顶峰的不到一半,而就是在这一年日本电子产业从贸易顺差转为了贸易赤字。
我们看到,从1985年开始美国对日本的遏制开始,导致了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缓慢,直到2000年从增长变为萎缩,如果说美国的遏制是外因,那么我们再看看日本的内因。
首先,在电子制造行业,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首要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在技术层面输给了韩国和中国的企业。
我们这里所说的技术,并不是简单的高品质、高性能,其实技术实力还包括了另一个层面,也就是以低成本、短时间内进行快速生产的能力。日本企业一味地追求产品的高品质、高性能,忽略了在控制成本,产品迭代上面的发展控制。
以储存芯片为例。1980年代日本存储芯片的鼎盛时期,存储芯片主要用于大型计算机和电话交换机上,这些设备制造商对存储芯片的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大型计算机要求芯片有25年的质量保证,当时美国的芯片很难达到这样严苛的标准,而日本的东芝、日立等一批电子企业,秉承工匠精神,不懈努力,终于生产出符合要求的芯片,这段成功的经验让日本企业坚信,必须在技术上追求极限的品质和性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从1990年代起,芯片的主要应用领域从大型计算机转向了个人电脑和手机。而我们知道,个人电脑的使用寿命也就5年左右,手机更短,一般不会超过3年,也就是说,市场已经不需要保质期25年的芯片,而是需要大量的质量还过得去的但是价格廉价的芯片,这个时候,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超高的品质,而在于能不能改进工艺,快速降低生产成本。
而日本企业由于长期迷信高品质,不屑于对自己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造,仍然继续生产可以保质25年的芯片,甚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发更加高精的技术产品上。结果就是给了韩国和中国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比如,同样是生产64M的存储芯片,日本企业的加工工序是韩国和中国企业的1.5倍,是美国企业的2倍多。而加工工序越多,生产的速度也就越慢,制造的成本也就更贵。
日本的电视机产业也同样陷入了追求极致品质的误区。索尼一心追求的画面超高清晰度,已经超出了人眼可以分辨的水平。而当画质超出了一般人的分辨水平,再往上提升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消费者感觉不到,他能感觉到的只剩下了超高的价格。那么日本企业陷入常年的亏损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技术上的原因,日本电子产业衰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营战略上的失误,具体来说就是,日本电子企业走坚持纵向一体化,而抗拒互联网时代水平分工的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产品零件都是模块化的,小到手机,大到光刻机,模块之间的接口都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商只需要设计好自己的产品,采购相应的模块,然后组装就可以了。这就促成了产业在国际间的平均分工,并且降低了产业的进入门槛。三星、华为、包括中国其他的一些大企业能够快速崛起,一个契机就是这种模块化生产。
面对这样的国际分工趋势,日本半导体企业一开始是非常排斥的,坚持要走设计制造一手包办的模式,他们认为除了自己别的企业在制造水平和工艺上是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的,特别是我们前文提到的,日本企业对“工匠精神”已经有着的追求。这样在和韩国、中国等企业的竞争中落败。
Copyright © 2012- 2026 南宫28(中国.NG)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沪ICP备20005544号-1 Xml网站地图